24小时咨询热线
点击数:142 时间:2020-03-24 00:00 来源:重庆大学新闻网
日前,人社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国资委、军委政治工作部、中科院等六部委对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重庆大学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研制团队荣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称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总设计师谢更新荣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8日,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搭载备受瞩目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之旅。2019年1月3日,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随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启了人类在月球表面的生物试验,经加电开机发送放水指令,后从地面接收数据和传回的数据显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种子发芽,这是在经历月球高真空、宽温差、强辐射等严峻环境考验后,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培育植物发芽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一成果得到国家领导和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境内外的CNN、BBC、TIME、Nature、Science、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联合早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媒体深入报道。载荷总指挥刘汉龙、总设计师谢更新与嫦娥四号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背景资料: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是重庆大学牵头组织创意设计参加国防科工局、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和中科院五部委联合举办的“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后经探月两总系统评审于2016年底被最终确定为搭载载荷。重庆大学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研制团队历时3年攻关,攻克了六个技术难题:1.生物静置生长控制技术;2.航天领域复杂力学环境下生物固定技术;3.月面自然条件下导光技术;4.月面高真空、宽温差条件下密封技术;5.小尺度、高湿度、宽温差条件下自主温控技术;6.高温度条件下相机防雾成像技术。最终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种子、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在三公斤的载荷内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经验借鉴。
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在此次任务中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在研制过程中先后与航天五院、航天八院,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两七基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单位进行接口对接、技术交流,对生物科普试验载荷进行多个技术难点攻关,圆满完成试验。
“重庆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高端学术论坛” (第10期) 顺利举办
2021-02-21 15:21
重庆大学“可持续建筑环境教师团队”荣获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1-01-27 15:03
重庆大学与溧阳市签署协议共建重庆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溧阳)
2021-01-27 14:4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村镇低品位能供暖技术研究”2020年度总结会顺利召开
2021-01-27 14:38
重庆大学4种期刊获评2020年度中国高校“百佳”“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2021-01-13 14:08
重庆大学召开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会
2020-12-25 17:29
四川省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
2020-12-17 10:14
重庆大学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0-12-07 11:44